大家好,我叫沈雁婷,今天我给大家宣讲的主题是“八八战略下的精彩蝶变”。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也是“八八战略”实施20周年。在这之下,乡村创新推动了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,使人民生活和城乡面貌显著改善。
2022年,在九游体育·(NineGame Sports)官方网站系党建活动中,我们走进了金华市竹马乡,这里也被称为“茶花之乡”,接下去就让我们看看一朵茶花是如何走向世界的吧。
“茶花苗嘞”这是老一代下张家村人最亲切的乡音,每一声呐喊都记录着下张家村的风雨历程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:“只有干在实处,才能走在前列”。20年来,下张家村一以贯之践行“八八战略”,从把握优势,到技术创新、文化赋能,他们用实干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路。
今天让我们走进三代人的梦想,来感受他们的实干历程。
70年代——第一个梦想,“化劣为优”,用茶花种出新“钱”景。
30多年前,下张家村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贫困村。村民们自给自足,以种地为生。1975年,一个叫钱瑞华的年轻人退伍还乡,担任下张家村的党支部书记,那个时候他就下定决心要带领村民们摘下穷帽子,过上好日子。可是下张家村七山一水二分田,要如何才能摆脱生态桎梏谋发展呢?
直到2003年,“八八战略”提出,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。这让钱瑞华打开了思路,他的目光很快就锁定了拥有本土种植优势的茶花。为了拓宽种植面,他靠着自己在生态试验场学到的一点苗木培育知识,在自家地里不断试验。
在积累经验后,他带队前往广东、云南、福建等地考察取经,引进23户种花大户,成功带领下张家村民们变“粮农”为“花农”,而钱瑞华也成了名副其实的“花书记”。
随着一步一个脚印,他用脚踏实地的坚持开启了特色强村之路,也让茶花成为了婺城推进乡村振兴、奔向共同富裕的“金钥匙”。
80后——第二个梦想,“培育新优”,书写中国自己的茶花“家谱”。
金华市第十四届茶花节上,增加了这样一个新环节:老一辈花农代表向年轻“花二代”代表交接“古茶花种子”。带着这份传承,88年出生的宗康华立足长远谋发展,用实践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“花路”。
当时,宗康华从国外引进良种。国外对种苗的控制非常严格,一次只能带回一棵幼苗,他就只能靠着这一棵苗扩繁。对此他很苦恼:如何才能将茶花研发牢牢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呢?
看来,光靠埋头苦干不行,还得技术创新。他开始尝试育种,终于在耗费了七年时间后,在第十三届中国茶花博览会上,他培育的“熊谷”在448个茶花品种脱颖而出,获得栽培类金奖。
不仅如此,他还成立了茶花育种小组,通过技术交流,解决了鲜花产品易损,运输要求高的问题,不断丰富竹马乡的茶花基因库,成功打出了属于自己的茶花品牌。
在婺城的田间地头上,还有像宗康华一样的“花二代”们在开展着技术革命,他们用无数个金点子,在实干中创新,带领金华茶花向着高质量的发展迈进。
90后——第三个梦想,“优上加优”,让茶花香飘得更远。
品种有了竞争力,下一步就是拓宽销售渠道了。2015年,90后的何景杭辞去了杭州的工作回家经营种苗生意。与其他人不同的是,他在辞职前就盘算好了自己的这条“花路”该怎么走。
与传统的苗木销售模式不同,何景杭主动“触网”,通过自己不断地摸索,现在他用一台电脑,一部手机,就能销售苗圃中近80%的种苗。
但何景杭还有一个更远的目标——他依托政府,打造了一支由三十多人组成的网络销售先锋队。这支先锋队销售的可不是普通的茶花,而是茶花文化,他们充分发挥浙江人文优势,从融合茶花元素的婺州窑,到以茶花为主题、融合扎染工艺的茶席、布衣、摆件,当茶花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碰撞,“茶花经济”绽放得更加缤纷多彩,同时,也让茶花文化走出中国,走向世界。
像何景杭一样的90后们还有很多,他们与时俱进,以花为媒,用实干擦亮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的共富“金名片”。
回望这一路,一朵茶花,成就了一个产业,富裕一方百姓。下张家村三代人,从传承到创新再到超越,这都来源于对“实干”的坚守。今年是“八八战略”实施20周年,作为新时代青年,在这个历史新起点上,我们更要干在实处,走在前列,勇立潮头,用实际行动为浙江建设“重要窗口”贡献青春力量,续写好八八战略的新篇章!